永利官网

yl6809永利官网 / 学院资讯 / 永利官网 正文

学院资讯

张弛教授获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

秋日刺眼而炽烈的阳光下,yl6809永利官网的本科生正在山东临淄桐林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探方里,带队老师和学生们专注发掘的身影一一可见。张弛教授正是这次实习的带队老师之一。

从教三十七年来,张弛老师始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田野实践,深受师生爱戴。他的许多课堂,就设在这样的田野之上。2025年9月9日,北京大学第八届教学系列最高奖项公布,张老师荣获“教学成就奖”。

一、继承学统,教研融合

自1988年留校任教以来,张弛老师陆续接手主讲《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上二)》(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本科生课程,以及《新石器时代考古专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研究生课程。

在张弛老师看来,他的教学理念并无特别,不过是继承了北大考古专业成立以来的学术传统。“以前宿白先生就写过,研究生、本科生这类的课程,你都得要写一篇文章。讲一个专题,必须有一篇文章。”老师必须有自己创新的、系统的思考成果才可以讲一个专题;“讲一门课程要有自己的教材,如果教材不成熟,就要讲出几个专题来。在讲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文章再发表;或者已经发表的文章,再据此来讲。”三十多年来,张弛老师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每一门课程都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并逐渐形成自身的学术体系。

日常授课

《考古学导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严文明先生开设的本科生专业入门课,用以介绍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不久后张弛老师接手并长期开设;《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则是面向研究生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先后发表多篇与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有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考古年代学四题》《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聚落考古的理念与方法——以严文明学术实践为中心》等,继承北大考古学的学术传统,讲授自己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讲授中国聚落考古的理念与方法

对学生而言,老师创新而成体系的课堂内容,不仅让繁琐的专业知识变得条理清晰,也能快速获得考古学的“入场券”。《考古学导论》仿佛拨开迷雾,使考古学的面貌逐渐清晰可见。“张弛老师已经把考古学的理论框架与历史沿革都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学术体系中了,所以上课的内容系统完整,脉络非常清晰。”yl6809永利官网王姝婧老师回忆起自己本科阶段学习这门课时如是说;大部分学生提起这门课时,常常一边仰慕张弛老师深厚的学术水平,一边赞叹这门课对自己学习生涯的影响:“上完课以后才终于知道考古学是怎么回事”。

“按照先生们的要求,要讲出自己的体系来。”张弛认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中国考古学(上二)》(新石器时代考古)这门课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在第一节课上,他通常会给大家一张新石器时代的分期年表,其中凝练了他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基本时空框架的认识;此后的课程则按照年表的分期分区基本框架,讲述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遗址和文化的聚落、墓葬、生业等特点。这些看似错综复杂的史前遗址仿佛被无形的双手串联起来,各归其位。

在授课期间,张弛老师先后发表《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原生新石器社会走了多远——论中国史前复杂社会的三次区域性兴衰》《衰落与新生——论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两层经济文化体》等阶段性研究成果,出版《社会权力的起源》《史前区域经济与文化》等专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教材也即将付梓。

《社会权力的起源》书影

《史前区域经济与文化》书影

尽管张弛老师认为,自己不过是学习并继承了考古学大师们的学术传统,但其“继承学统、不断创新、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讲一个专题、写一篇文章”的教学方法,已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考古学导论》获评线下一流课程;《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获评中国历史研究院“年度十佳论文”。

二、深耕田野,守正创新

田野考古实习是北大考古延续数十年的传统,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按照惯例,本科生在大三时都要参加为期四个月的田野实习。对学生来说,这是从课堂走向田野的必修课;在遗址上真正动手发掘、建立学术意识,逐渐掌握独立展开田野工作的能力。对带队教师而言,则意味着全程的陪伴和指导——既要负责学术任务和发掘进度,还要在探方里手把手教学,同时照顾学生在工地上的生活,协调各方面关系,倾注的心力远超普通课程。

2025年临淄桐林遗址发掘期间指导学生修整探方壁

正因如此,张弛老师格外重视这门课程。自1989年第一次带队起,他几乎从未落下学院新石器考古方向带队的田野实习,成为学院带队时间最长、下探方最多的老师之一。三十多年过去,与他同辈的许多老师早已逐渐淡出田野一线,他却仍在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时上工。从湖北天门石家河、河南邓州八里岗、重庆忠县哨棚嘴,到陕西岐山双庵、河南淮阳平粮台、山东临淄桐林……这些发掘工地不只是学术研究的现场,也是没有围墙的课堂,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这里接受他的指点与训练,迈出了走进考古的第一步。

2022年临淄桐林遗址发掘期间与学生一起包饺子

张弛老师常说,田野实习的老师“在工地上都抬不起头”,因为总是埋首探方,带领学生一点点刮面、辨识地层与遗迹。被他带过的学生都记得,有时他只是看似随意地刮下几铲,就能指出地层中关键的问题,或在纷繁复杂的堆积里把握最重要的线索,令人心服口服。

现已留校任教的邓振华老师回忆,2007年在河南邓州八里岗实习已到收尾阶段时,张弛老师忽然在一个大家认为已经结束的探方里默不做声地翻了几锹土,随即转身离开。学生们凑过去一看,翻开的土里竟带着大量黑色痕迹,后来的分析表明,这个灰坑里包含丰富的碳化稻米和橡子等植物遗存。正是这看似随意的一锹,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在南阳盆地首次发现了贾湖一期文化的遗存。大家以此为线索,共发现了十多个该时期的遗迹单位,这个灰坑也获得了一个特殊的编号:H2000。这样的场景,正是张老师在田野中的一贯风格——看似轻描淡写的动作背后,是几十年磨炼出的眼力与格局判断。

2007年在邓州八里岗遗址拍摄遗迹照片

但他从不因此自矜,反而常说:“我的判断,一半也可能会错。”这并非是故作自谦,而是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田野考古发掘犹如解读一本无字天书,田野本身复杂多变,即便技术熟练、经验丰富,也常会遇到暂时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在田野教学中,他尤为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面对复杂难辨的遗迹现象时,从不强作解释,而是坦然承认“目前还看不清楚”,鼓励学生在动手和思考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并如实记录自己对遗迹的判断有多大把握。

这种不疾不徐、重在启发的教学风格,被学生阶段同在八里岗实习过的陈凌老师形象地比喻为“放羊”:表面上,他不事事插手、不事无巨细地给出“标准答案”,实际上却时刻留意着工地各方面的进展,并在关键的时候予以点拨。起初,一些刚踏入田野的学生可能因此感到无措,却会在日后进行独立工作时频频体会出其中的益处。

正是在这样一届又一届的田野教学与科研积累中,北大田野考古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从最早在发掘中引入以堆积单位为核心的记录方式,到提出聚落考古的理念与方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经验,也为承办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淮阳平粮台工地指导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

2024年临淄桐林遗址现场指导国家文物局聚落考古高级研修班

石家河、八里岗和平粮台等多处实习基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实习也屡次获得北京大学、北京市和教育部的教学奖项,2007 年和 2009 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2021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思政示范课程,充分体现了北大田野实习的学术优势与实践成效。

这些成果,既是集体探索的结晶,也见证了田野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沈睿文院长强调:“田野是考古学的生命线,是研究的第一现场,没有好的田野,学科就没有学术支撑点。”他认为,张弛老师几十年来无怨无悔地坚守在田野一线,以其敏锐的学术嗅觉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基本上支撑起了我们学科田野方面的教学力量”。虽然张弛老师常谦称自己“只是团队的一分子”,但在同事和学生眼中,他在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结合上所展现出的敏锐与担当,无疑为北大乃至中国田野考古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持续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三、硕果累累,春风化雨

“独立思考,自主求索”,这样的教育理念自田野中生发而一以贯之,同样体现在张弛老师在课堂之外对于学生的培养中。许多曾接受过张老师指导的学生都提及了他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思考能力的重视。建立在自身对于学术问题全局性认识的基础上,张老师从不将个人观点与结论强加于学生,而是在倾听与引导中,激发他们对于问题更深刻的理解。

回忆起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本科生科研的经历,yl6809永利官网助理教授冯玥仍记得那种在讨论中被“逼入角落”的感觉。她提到:“张老师会给你指出问题,或者说会在思路上进行点拨,但是他不会去限制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他指导的核心思想就是你所有的工作都要出自你自己的思考……(在讨论中)他不停地把你往那个角落里逼,你就会自己去不停地想很多事情,反倒这样是成长最快的方式。”这样的锻炼直接地影响了冯玥老师对于学术研究与教学理念的认识,如今作为yl6809永利官网2023级本科生班主任,她仍会将张老师曾推荐她阅读的《治史三书》推荐给需要的同学,鼓励他们从自主发现问题出发入门学术研究,延续着这一培养方式曾给予她的指引。

正是这样的追问与思考、尝试与摸索,为学生们奠定了日后作为独立研究者所必备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张弛老师克制而一针见血的评论常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而这样的领悟直至多年后仍会在某个具体的工作中被重新唤起,给予他们以新的思考。

在对具体学术问题的探讨之外,尽管不常宣之于口,张老师却始终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们最大的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平台。2016级博士生徐诗雨在谈及此前赴荷兰交换的经历时,由衷地感谢了张弛老师的帮助。在此期间所学到的石器微痕分析技术至今仍在反哺她的研究课题。“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如果你跟他提你的事情,他嘴上可能不说,但其实是会在意的,会一直记挂在心上”,徐诗雨这样总结与张弛老师相处的印象。

同样由张弛老师指导的2014级博士生向金辉和2009级硕士生石涛,对他的这一特点也深有体会。向金辉回忆,在博士就读期间,为尽可能多地熟悉博士论文选题相关地区的考古材料,他与那时已经硕士毕业、正于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石涛一起计划走访遍及多个省市的考古工地,进行考察学习。在近乎三个月的时间里,向金辉与石涛辗转于不同遗址之间,每到一处便拜托张弛老师帮忙联系各单位以便进入库房观摩。在几乎“每天叨扰”的情况下,张老师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或不耐烦,用一通通电话为两位年轻学子叩开了通过宏观视野的门径。“张老师可能不会直接说你要有一个宏观的视角、你应该多去看实物材料,他只会说你只管去看,然后帮你把老师都联系好。”已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任教的向金辉重新回忆起这段经历,更加感怀其难得与可贵。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之下,由张弛等多位老师带队完成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培养了大批田野能力过硬、训练系统的考古工作者。时至今日,yl6809永利官网现任教师中有十位在田野考古实习中受到过他的指导,其中多人已晋升为教授、担任院系领导与田野考古实习基地负责人等职务。更多学生成长为海内外其他高校和考古研究机构的科研带头人与主要负责人,共同构筑起多层次、跨地域的学术梯队。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弛老师所坚守的指导风格与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对于“传道授业”的认识,并体现在他们指导自己学生的方式方法上。现供职于四川大学yl6809永利官网的石涛副教授提及:“张老师在我硕士入学后第一次见面时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创新,包括三个方面,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除了新材料,还应该有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的创新。我后面的学习道路受到张老师这段话很大的影响,现在我每次收学生,也会给学生重复张老师的这番话,希望他们有所了解。”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代代北大考古人成长于田野又走向田野,见证着中国考古学的坚守与发展。在人才培养之外,张弛老师也积极投身于考古学科的顶层设计。担任yl6809永利官网教学副院长期间,他主持考古专业本科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推动课程体系更新。2009年,张弛老师作为核心成员起草相关文件和建议书,推动在教育部学科分类中增设“考古学”为一级学科。同时,他还主持起草了考古学博士学位相关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公开发表《考古学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促进了学位评价制度的完善。

三十七载春风化雨,张弛老师始终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朴素信念,躬耕于讲坛,求索于田野。对他而言,无论是教书还是考古,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探寻真实,并引导学生也走上这条道路。如今,他培养的学生们正像他一样,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书写着中国考古学的新篇章。这或许就是对他这位“守望者”最好的回馈。